国际引领 融媒场景 开放平台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夏季小学期实践活动全景报告

Publisher:王昕Time:2021-07-25View:204

   为了开辟第二课堂,搭建从校园到社会,从本土到国际的开放性实践平台,培养“立足中国,胸怀世界”的国际化传媒人才,2021年夏季小学期,国际传媒教育学院针对不同本科年级分模块,设计组织了多层次的讲座、参访和特色课程,并以团队实践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调研,引进优秀国际云课堂资源,形成了兼具专业化和国际化,多姿多彩的夏季实践系列活动。

  

国际化讲座

  

  • 国际礼仪讲座


   为了鼓励学生了解涉外礼仪,加强国际沟通技巧,7月13日和15日,国培礼仪商学院院长、高级礼仪专家徐佩佩受邀分别为18级和19级的传播学(中外)专业学生进行国际礼仪讲座。她在讲座中不仅介绍了西欧、东欧、中东、东南亚、东亚等不同地区的交往礼仪,以及握手、拥抱、吻手等不同方式的区别,还带领同学们用西餐餐具,模拟了全套的英式用餐礼仪。生动的讲解,渊博的知识,良好的仪态,引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受到了广泛欢迎。

  

  •  国际传播讲座

    7月14日上午,中传优秀留学生代表,独立制片人、主持人Justa(翠花)受邀来到学院,为18级传播学(中外)学生介绍了影视制作中的跨文化传播技巧,讲述了自己从普通学生,到跨文化传播大使的的人生故事,分享了如何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感受。她十几年的中国生活,和对文化尊重、包容的态度,使同学们对跨文化传播萌生了浓厚的兴趣。




文化参访

  

   深入了解中国百年来从屈辱走向复兴的历史,方能在进行国际传播中站稳中国立场。在本次夏季小学期系列活动中,学院专门与圆明园遗址公园文管处、圆明园文化研究院联系,组织了面向20级传播学(中外)专业的圆明园文化专题讲座和参访。


   7月14日上午,学院副书记王娟老师及实践教学相关老师带领20级学生,首先在圆明园研究院聆听圆明园研究专家刘阳老师的讲座,围绕圆明园建设到损毁的历史,从遗址发掘到公园建设的历程,进行了认真学习。圆明园管理处常务副主任李向阳、圆明园研究院副院长张孟增与同学们做了交流。接着,跟随专业导览,学生们参观了圆明园回归国宝“马首”,并进入园区进行了参观了大水法、西洋楼等文化遗址。这次参访活动,以知识讲解和传统文化浸润的方式,让学生们触摸到了活生生的历史,提升了对祖国发展的认识。




专业参访

 面对社会与媒体越来越深刻的联结,为了鼓励学生更多的了解智能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新趋势,学院组织了多样的专业融媒体平台参访活动

  

  • 北京大兴区融媒体中心参访

  

  7月16日下午,国际传媒教育学院18级传播学(中外)专业师生一行走进北京大兴融媒体中心,开展国际传媒教育学院2021年暑期实践教学活动,带领学生深入了解融媒体中心的发展历程和运行模式。


 北京大兴融媒体中心于2018年6月12日正式挂牌,由大兴区广电中心和大兴报整合而成,通过整合“报、台、网、端、微”资源,已经形成了新闻的统一策划、任务的统一发布和产品一体化生成的“中央厨房”新闻生产模式,建立了以报、电视、电台、两微一端为主体的1+3+3+226+N的融媒矩阵。


       在中心副主任王娇的带领下,师生团队参观了北京大兴融媒体中心演播室、电台、新媒体部和“中央厨房”等主要功能区域,并在融媒体培训操作平台观摩了新闻剪辑、制作的全过程。




 参观结束后,由北京大兴融媒体中心主任马宪颖为学院师生带来了关于“新时代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改革和探索”的讲座。马主任介绍了融媒体中心的改革历程、全媒体传播体系内涵和功能、大兴融媒体中心的“1+3+3+226+N”的大传播格局,以及北京市主城六区融媒体中心的特点等内容。



 通过此次讲座和参观,同学们表示受益匪浅,对于大兴融媒体中心、大兴特色融媒生产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组成的融媒体宣传矩阵等内容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参访

  

    7月16日,国际传媒教育学院院长金雪涛,党总支副书记王娟带领18级传播学(中外)专业学生前往中国健康传媒集团,进行暑期调研和参访。中国健康传媒集团党委书记廖沈涵,执行董事、副总经理刘建青,党群工作部主任熊昌彪,天创科技总经理、《中国医药报》社常务副经理甄茁,首席舆情分析师、天创科技副经理陈培婵接待了师生一行。




 首先,师生来到位于中国健康传媒集团六层舆情中心的大屏幕前,详细了解集团的组织架构、主营业务、舆情分析系统及未来发展方向,深刻领略集团在新媒体融合与健康大数据开发领域的最新成果与应用。


   讲解结束后,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师生及中国健康传媒集团领导与工作人员来到会议室,开展交流座谈。双方领导就未来合作模式相互交换了意见,双方一致认为未,来可以从实习实践、课题研究、短视频拍摄制作等方面着眼,达成合作共建。国传青年学子也表示,将以本次参访为契机,更多关注健康传媒事业发展,增进对政务舆情及健康传播领域的纵深理解,力求融合课堂知识及实践成果,并将它们转化为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是由国务院出资设立、财政部代为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中央文化企业,隶属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集团以“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导向;服务监管事业、服务大众健康”为宗旨,业务范围涵盖书、报、刊、网络(舆情监测与健康大数据)、教育培训、会展、影视、健康服务、智库研究等健康传播领域。

  

  

  • 京东集团参访

  7月14日下午,国际传媒教育学院组织19级传播学(中外)学生走进京东集团体验京东特色企业文化,了解优秀企业的创新模式,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所在。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通过立体LED屏幕观看了京东的发展历史,从多媒体到电商,再到如今的京东集团,了解了京东的数次转型升级,并在数字化的讲解中充分领略了科技的发展与创新的驱动。接着,师生们参观了很多新理念与新科技结合创造的产品与服务,京东物流、京东自提柜,京东到家等等,体验了高效便利的服务平台。在京东强大的工业链下,零售板块、健康板块、产发板块和工业品板块均综合发展并得到用户的信赖。




 对话智能机器人,触摸可穿戴AI仿生手,近距离接触物流无人机,观摩疫情期间在武汉投入使用的智能配送车机器人等等,同学们更是纷纷进入京东无人超市,享受了便利的购物体验。


 在参观最后,同学们走进京东集团报告厅,深刻了解了京东集团的使命、发展愿景、价值观与战略定位,并深刻感受到作为行业领军人物的企业社会责任与回馈社会的公益热情。



  • 百度无人车园区参访

  

 陷进车座,系好安全带,司机师傅并没有抬手握盘,而是低头点着平板。主副驾驶座的中间隔位有一张小屏幕,随着不规律的滴滴声,象征小人和车辆的模型在屏幕的马路上下行走着,横跨着。引擎声放大,车盘动了起来。抬头望去,司机安稳地挺着腰杆,目视前方,俨然正襟危坐的样子。可是,洁整的白色手套却握着空物。这是百度无人车上正在体验的学生们看到的惊人一幕。



   7月15日,国际传媒教育学院20级传播学(中外)专业师生一行来到位于亦庄的百度无人车公司阿波罗园区进行参访。围绕陈列着的从一代到五代的无人车,专业导览为同学们介绍了无人车技术开发遇到的种种困难和不断的创新成就,随后,以分组的形式,邀请同学们登上了无人车,进入亦庄的周边街道,进行乘坐体验,并介绍了百度研发的智能车载程序“小度”。




   在同学们深刻感受到新技术的冲击之后,导览带领同学参观了位于实验室的实时监控,路车合一大屏,将大数据与云技术结合的未来展示给大家。随后百度自动驾驶安全研究部部长柴智勇、百度自动驾驶公关部部长王晓芝为同学们专门介绍了无人车技术对未来中国路况的影响和面对的竞争,并详细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




   本次参访,吸引学生重新思考新技术带来的挑战,让他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受到好评。

  

专业拓展课程

        在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参访活动和讲座的同时,针对传播学的专业特点,因应智能传媒对传媒技术的新需求,学院还组织了专业拓展课程,增强学生的专业实力。


  

  • 摄影工作坊

        面向19级传播学(中外)专业学生,学院邀请资深摄影指导老师,开设了人像摄影工作坊。





    工作坊致力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摄影技巧,要求学生掌握数码相机的基本使用技术,能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人像摄影的灯光布置和拍摄。该课程以任务驱动的模式,要求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人像摄影作品创作;提供影棚、摄影机等设备,为每个组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强调合作创作,从灯光、模特、化妆、服装、摄影都需要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并要求达到业界水准,从灯光、设备,从后期修图中实现商业摄影要求。


    这一高强度,高质量的工作坊,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磨练技巧,开拓视野,从而为将来进入媒体平台做好准备。


  • Python编程和数据挖掘工作坊

  

   为了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服务智能媒体课程,学院邀请具有编程技术背景的资深指导老师为传播学专业19级和20级学生开设了python编程和数据挖掘工作坊,进行程序语言学习,与合作外方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引进课程进行有效衔接。


   该工作坊服务于新闻报道和科研中数据挖掘的现实需求,主要讲授Numpy基础、pandas基础等基本内容,并以股市数据化为案例,指导学生分组进行销售数据的读取和可视化分析,要求学生完成自拟定主题的数据爬取和数据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


   通过从理论到实践的数据应用,学生们掌握了初步的数据挖掘技能,这将为“数据可视化”,“人工智能与新闻报道”等国际课程的后续开展夯实基础。



英语能力课程

  提升英语能力对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而言,有着关键意义。学院一方面在春秋学期提供常态化的英语指导,还在夏季学期引进国际优质资源,专门开设了英语能力课程。



       为了指导学生提升英语学术能力,培养国际学术文献的阅读分析能力,针对18级传播学(中外)专业学生,学院邀请学术英语任课老师Victoria E. CANN(Vicki) 开设了学术英语课程。


        Vicki从英语文献的基本分类入手,逐步展开了对于不同类型文献的框架分析,并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写作和展示,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加深对于学术英语的了解,为论文写作进行准备。

  

  • 国际一流师资云课程

        将国际一流师资引入学生课堂,在融媒体时代,包括多种形态。为了提升学生的国际学习能力,在充分调研和沟通的基础上,学院与学堂在线平台合作,引进了三门国际一流师资的云课程,供20级传播学(中外)专业学生选择。


       本次引进的课程涵盖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升,分别为由昆士兰大学Jason Tangen教授提供的《日常思考的科学》,学习更好地思考、辩论和抉择;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Maggie Sokolik教授讲授的《英文写作指导》和《英文写作指导进阶》,针对英语写作入门,介绍短文写作、语法使用和自我修正的技巧。三门课程均为线上讲授,并提供了专门的云上资料、云上测试,丰富了学生的选择,并为他们提供了更为自由充裕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实习实践能力提升

   为了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实际,“立足中国,胸怀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积极服务社会,国际传媒教育学院还在2021年夏季小学期启动了团队实践活动的组织。


   学院鼓励专业基础较好的18级传播学(中外)专业学生,围绕“建党百年”党史学习、 “乡村振兴”、“保护非遗”、“公益、社区社会服务”、 “2022年北京冬奥会”、 “扶贫攻坚”、“一带一路”、“科学抗疫”、“融媒体与社会发展”以及“国际传播与网络社会”等十个主题开展调研,每个团队3-6人,结合专业兴趣和团队特点自主拟定专门题目,并邀请学院老师担任团队实践导师,实事求是,了解社情民意,服务国家发展。


   学院将对团队实践活动进行全流程管理,以组队申请-实施调研-报告提交-分组答辩的方式,对实践优秀团队予以奖励。这一活动,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自主调研热情,并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实习能力,将为今后的项目孵化进行团队准备。


       为了国际传播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升,国际传媒教育学院以夏季小学期为契机,科学规划,合理实施了多层次的实践活动,形成了前沿性与基础性相结合,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统一的开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