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媒教育学院
外国硕士学位...
ENGLISH
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现任领导
部门设置
合作院校
大事记
教学培养
师资团队
专业介绍
课程模块及学分要求
实践教学
规章制度
国际交流
招考信息
外国硕士学位研究生项目报名平台
本科招生
硕士招生
学生发展
学生事务
团学活动
校友风采
境外学生教育
职能简介
留学中传
港澳台侨学生事务
制度文件
学生风采
党建园地
党员发展
支部建设
党建活动
党建制度
常用下载
教学工作
学生工作
党建工作
留学认证
资源预约
新闻动态
MORE>>
资讯 | 中国传媒大学2025年国际传播硕士项目毕业典礼成功举办
(通讯员 郭玥鑫 摄影 翠花 )2025年6月25日下午,由商务部支持、中国传媒大学承办的“发展中国家国际传播硕士项目”的2025年毕业典礼在中传学术中心隆重举行。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杨懿、研究生院院长任孟山、传播研究院副院长李继东、传播研究院张开、康秋洁、闫行健三位导师代表,以及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境外学生事务中心)班子成员、教师代表,与本项目毕业生共同出席。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境外学生事务中心)院长金雪涛主持毕业典礼。杨懿副校长首先代表学校向全体毕业生表示热烈祝贺,并向项目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付出致以衷心感谢。他回顾道,自2011年学校承办商务部“发展中国家国际传播硕士项目”以来,中国传媒大学已为全球输送了300余名活跃于传媒、外交、教育等领域的优秀国际人才。杨懿副校长高度评价本届毕业生,并希望他们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带着中国传媒大学的祝福与嘱托,奔赴更加广阔的舞台,在国际传播的道路上,成为人类文明的交流使者,不辜负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传播研究院李继东教授深情回顾了与学生们在课堂上共同讨论国际新闻的理论与实践、分析新闻报道的场景,分析了国际传播人才能力与素养的需求趋势
云智融合 创意无限 |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举办计算思维驱动云上设计讲座
(通讯员 孟于飞 摄影 车致远)为了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技术素养,促进云计算与设计思维的深度融合,国际传媒教育学院于2025年5月29日在学院八角楼二层报告厅成功举办了主题为“计算思维驱动云上设计”的专题讲座。讲座邀请了阿里云智能设计部的创意设计专家杨珊讲师分享其在云计算和设计领域的丰富经验及独到见解。副院长唐妮娜主持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杨珊讲师首先对阿里云智能集团及其云计算服务进行了简要介绍,随后通过一段短片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云计算的概念,并详细讲解了阿里云设计中心的工作流程、设计体系,以及独特的进化设计语言。 讲座聚焦于计算思维如何驱动云上设计的发展。杨珊讲师以阿里巴巴云栖大会为例,生动展示了云计算、计算思维及计算设计等前沿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魅力。她指出,在视觉维度构建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对于云产品三维形象制作至关重要,例如,云栖数字谷虚拟形象的成功打造就是这一理念的最佳实践。 此外,杨珊讲师还探讨了AI技术在多领域设计中的赋能作用,强调了人智协作的重要性。她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AI如何推动创作的发展,例如,阿里“百万创作人计划”利用先进的AI技术与中传学生共同创作了影片《当风吹过
资讯 | 坚定信仰,行稳致远——我院开展2025届毕业生党员专题教育
(通讯员程牛思瑶 摄影周飏)2025年6月17日下午,国际传媒教育学院为学院全体毕业生党员开展专题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龙俊、五级组织员赵洪斌出席。本次专题教育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赵波老师以“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 自觉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党性滋养”为主题讲授专题讲座。 赵波老师认为,毕业生党员应筑牢信仰之基,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永恒课题。党性修养是党的自身建设的基础;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是锤炼党性的大熔炉、提升觉悟的大学校;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是党员终身课题。 赵波老师指出,毕业生党员应补足精神之钙,在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党性滋养。不断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用党的创新理论筑牢信念根基,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激发担当精神。 赵波老师表示,毕业生党员应把牢思想之舵,在学思践悟中持续提高党性修养。毕业生党员要在深刻“悟”中涵养政治品格,在深入“思”中提升思想境界,在积极“践”中彰显担当作为。 专题教育第二部分,由学院党委书记龙俊对毕业生党员进行教育提醒。龙俊书记表示,在毕业生党员同学们即将踏上人生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学院党委召开这次专题教育会,既是对大家政治身份的再强化,也是
资讯 |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赴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调研外教管理与涉外人才培养工作
(通讯员 宋梦茜)近日,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副院长唐妮娜率队赴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开展外教管理及涉外人才培养调研交流。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帅、外事负责人王剑及相关教师代表接待了调研团队。 会议伊始,唐妮娜向民大法学院表示了感谢,随后介绍了国际传媒教育学院中外合作办学及人才培养有关情况。 王帅副院长详细介绍了民大法学院在外教管理与涉外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法学院依托“涉外班”这一特色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师资配置、心理关注机制以及实践环节方面,均进行了资源整合和精细化管理,为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提供了崭新思路。 此次调研为两校在涉外教育领域的交流搭建了平台,双方均表示将以此次合作为起点,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探索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学生 | 中传国际学子在“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赛(北京赛区)闪耀光芒 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
(通讯员 郭玥鑫 摄影 魏达)为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海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增进中外民众之间的相互理解,由”文化中国·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赛组委会主办、北京语言大学承办的2025“文化中国·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赛(北京赛区)6月15日在北京圆满结束。本次大赛以“欢聚水立方、乐伴十五载”为主题,持续通过中文歌曲构建中外交流、民心相通的桥梁。大赛执委会主任、北京市政府侨办主任王都伟,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张宝钧,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领导以及来自京津冀地区高校的代表老师出席了此次活动,来自国家级艺术院团和高校的专家担任比赛现场评委。此次赛事成功吸引了来自京津冀地区多所知名高校的众多留学生热情参与,在6月15日晚举行的决赛盛典上,星光熠熠,青春洋溢。我校马来西亚籍2024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生萧国庆同学担任了决赛盛典主持人,以其稳健大气的台风和流利纯熟标准的中文,为现场观众展现了中传风采。我校印度尼西亚籍硕士生刘陈凰同学,凭借深厚的演唱功底和真挚动人的情感表达,在高手云集的决赛舞台上稳定发挥,最终凭借一曲深情演绎的《我爱你,中国》荣获大赛铜奖,充分展现了中传学子的艺术素养和对中华文化
资讯 | 寻脉廉韵守初心 清风护航新征程 ——我院开展廉政教育主题学生活动
(通讯员 张煜雯摄影商易)为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6月13日上午,国际传媒教育学院纪委组织部分学生代表,走进恭王府博物馆廉政教育基地,以实地研学的形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历史文脉中探寻廉洁基因,在正反对照中筑牢纪律防线。活动中,师生依次参观三大主题展区,在传统廉洁文化、贪腐危害警示、党风廉政建设等不同维度的内容呈现中,通过多元载体感受中华廉洁文化的历史脉络、纪律约束的现实意义与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古建院落的沉浸式学习场景引发热烈反响,这种跨越时空的廉政教育,既完成了对传统文化基因的寻根溯源,更推动着对初心使命的深刻叩问。此次廉政教育主题学生活动,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生动实践。师生们在恭王府博物馆这一兼具历史底蕴与教育内涵的廉政教育基地,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学院今后将持续以党纪学习教育为抓手,不断强化廉政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与实践性,将廉洁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明底线、知敬畏、守规矩,切实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培养严守纪律、德才并修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以清风正气为学院高质量发
资讯 |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举办“智启未来”AI工具实战教学专题讲座
(通讯员 摄影 宋梦茜)6月11日上午,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党委联合电视学院党委,邀请党员教师孙竞舟老师开展“智启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演进与多模态学习工具实战”专题课程。此次课程系统讲解AI生图技术原理与实践,深度融合“党建引领业务发展”理念,将前沿科技教育与落实党的科技强国战略紧密结合,为学院师生带来一场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的学术盛宴。 孙竞舟老师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的论述为切入点,强调AI技术发展对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他提到,扩散模型(如Stable Diffusion、DALL-E等核心技术)作为当前AI生图领域的主流框架,其发展与应用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落实“科技自立自强”的具体实践。 在课程实操环节,孙竞舟老师结合当下行业热点,详细拆解了 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DALL-E等主流AI生图工具的技术原理与应用场景。针对师生关注的工作实用性,他重点演示了Stable Diffusion的本地部署流程,从显卡配置检测、安装路径避坑到WebUI 界面操作,展示了文生图提示词优化技巧——如通过“画质+画风+场景
资讯 | 马来西亚玛拉工艺大学传播学院代表团来访我校推进合作
(通讯员 蔡静 摄影 杜宇 蔡静)2025年6月5日,马来西亚玛拉工艺大学传播学院代表团访问中国传媒大学。代表团共包括师生27人,由高级讲师Azlinawati Binti Ngainon率领,与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院长金雪涛、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张佩佩、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国际学生负责人彭军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金雪涛院长对代表团的来访表示了热烈欢迎,详细介绍了学校来华留学生招生和日常管理工作,并对马来西亚学生在学校来华留学生中占比、主要修读专业情况和学习成果情况进行分享。金雪涛提出两校工作团队积极对接,通过学历教育项目、汉语言学习、夏令营等项目推进更多学生交流交换,促进两校多层次合作。 国际处副处长张佩佩表达了对代表团来访的欢迎和感谢,并指出中马传媒教育合作潜力巨大,建议通过学分互认、师生交换等项目深化协作。玛拉工艺大学高级讲师Azlinawati Binti Ngainon重点分享了该校传播学院自建院以来,深耕传媒技能培养,侧重社区传播领域的成功实践,并提出需要加强与中传的交流,促进双方的专业互访。 在会谈的最后,由中传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国际学生负责人彭军老师组织三位来自不
资讯 | 我院举行2025届广告学专业本科生英方毕业典礼
(通讯员 张云漪 冯韵童)2025年6月6日,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2025届广告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本科生英方毕业典礼在中国传媒大学学术中心隆重举行。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院执行院长Angela Brown、专业负责人Richard Hunter,专业教师Deborah Wilson David,Andrew David、Stuart Burch,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龙俊、院长兼党委副书记金雪涛、党委副书记王娟,副院长唐妮娜、唐培林,2021级广告学班主任邵萱、辅导员肖诗琦等出席典礼。2021级广告学专业毕业生和部分家长代表参加了典礼。毕业典礼由英方教师Deborah Wilson David主持。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院长金雪涛在致辞中表示,今天是值得纪念的时刻,是对成长与坚持的庆祝,也是毕业生人生中的重要里程碑。她代表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向中英双方合作的广告学首届毕业生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向合作伙伴诺丁汉特伦特大学致以诚挚感谢,正是其坚定不移的支持与合作,才让这一切成为可能。她同时也向两校杰出的教职员工表达最深切的感激,正是两校教职员工对教学的奉献,以及
资讯 | 首届“CUC-NTU优秀学生作品展”隆重开幕:跨文化创意的深度交融
(通讯员 戴溪妍 摄影车致远)5月22日,首届“CUC-NTU优秀学生作品展”开幕式在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隆重举行。展览以“上下求索:穿越时空的创意之旅”为主题,集中呈现了中英联合培养硕士项目历届优秀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的代表作品。此次活动作为“NTU-CUC学术月”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艺术与学术的跨界融合,汇聚中英青年学子多元视角与创新思维,深度展示了两校十年合作的阶段性成果。首届“CUC-NTU优秀学生作品展”开幕式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娟、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NTU)艺术与人文学院教育发展主任、CUC联合研究所联合负责人Deborah Wilson David等中英双方嘉宾出席开幕式。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副院长唐妮娜主持仪式。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副院长唐妮娜主持仪式 在致辞中,王娟副书记回顾了中传与NTU十年来的深度合作历程,肯定了该项目在推动中英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的积极意义,并对未来进一步拓展交流与合作寄予厚望。她指出,该展览不仅呈现了学生个人的创作成果,更集中体现了中英联合培养机制在课程设计、项目引导、创意训练等方面的综合效能。传媒教育学
资讯 | 我院举行2021级传播学专业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习证明授予仪式
(通讯员 钱弋 摄影 周烨琛)2025年6月3日上午,国际传媒教育学院 2021级传播学专业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习证明授予仪式在八角楼报告厅隆重举行。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教师Gordon Dickson、Keith Greenwood与环球交流项目中心中国合作项目部主任章于炎博士,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龙俊、院长兼党委副书记金雪涛,副院长唐妮娜、副院长唐培林和各位教师代表以及学生们共同参与仪式,见证重要时刻。仪式由学院副院长唐妮娜主持。 仪式伊始,金雪涛院长回顾了过去四年师生共同学习、进步的难忘历程,并对同学们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章于炎博士在致辞中对同学们顺利完成相关课程学习表示祝贺,并对各位老师的付出表达了衷心感谢。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教师Gordon Dickson鼓励同学们,未来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工作,都要在实践中持续探索。教师Keith Greenwood表示,他对同学们过去四年的诸多成就感到由衷骄傲,并希望同学们未来能在飞速变化的世界中保持初心、砥砺前行。 最后,学生代表王治沣上台发言。他对两校领导和老师的辛勤付出与悉心教导表达了衷心感谢,并表示,希望各位同学未来能保持好
资讯 |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举办全英文“AI叙事工作坊”
(通讯员 任天威 摄影 周杨)近日,国际传媒教育学院邀请Vincenzo De Masi副教授举办“AI 叙事工作坊(Storytelling through AI: Creating Double-Shot Dialogue Films)”,聚焦双人对话影片创作,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创作,吸引了诸多中外学生参加。 该工作坊面向国际传媒教育学院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和学校港澳台侨学生和留学生开设,全英文讲授,旨在提升学生的媒体实践和技术操作能力。该工作坊以 Kling AI、即梦、Runway等AI生成视频工具为核心创作工具,围绕多模态 AI 工作流程展开教学,涵盖剧本创意、人物建构、镜头生成、语音合成、口型同步及剪辑等全流程实践,助力学生掌握智能媒体时代的影像创作技能。De Masi博士还鼓励学生将 AI 生成或增强的作品投稿国际电影节,助力学生成果转化。夏季学期,外教还将进一步指导学生创作更加精细与复杂的AI短视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与行业参与感。 学院通过此次AI 叙事工作坊,引入前沿工具与国际教学资源,助力学生掌握智能影像创作的核心技法,在跨学科实践中探索叙事艺术的未来形
境外学生 | 境外学生事务中心组织中医草本手作体验活动
(通讯员 张蕾 王羽彤 摄影 李晓莹)6月4日下午,境外学生事务中心携手朝阳青年汇在21号楼一站式大厅举办中医草本手作体验活动。本次活动分“本草造物集——战国寻医记手作草本香囊制作”和“疗愈生活家——身心不知疲手作艾草养生锤制作”两个主题。活动由朝阳青年汇王雨老师主讲。20余名留学生和港澳台侨学生参加此次活动。在草本香囊主题活动中,同学们通过“寻医问诊”破冰游戏模拟中医诊疗过程,分组讨论病症并配置药方;在“闻香识药”环节学习药材功效并领取制作材料;最后动手研磨草药,制作个性化中草药香囊,深入感受传统中医药的魅力。 在艾草养生锤主题活动中,同学们首先通过趣味互动“八虚秘籍赋”,结合武侠元素体验艾草锤拍打放松,认识中医经脉知识;随后在“经脉寻奥秘”环节系统学习经络理论及其养生价值;最后动手制作艾草养生锤,在协作中感受中医器具的实用魅力。 此次活动使同学们了解了中医诊疗的基本流程和经脉养生知识。而在亲手制作香囊和艾草锤的过程中,同学们更是深刻体会到中医“治未病”的养生智慧。参与活动的同学们纷纷表示获益匪浅,在轻松的氛围中收获了健康知识,激发了对中华传统文化更深的探索兴趣。
资讯 | 感知北京文博,促进文明互鉴:学院(中心)组织国际生参与“跨越文化的桥梁”首场授课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为积极响应北京市文物局“讲好北京文博故事,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号召,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境外学生事务中心)组织国际生代表,于2025年5月22日前往清华大学,参与了“跨越文化的桥梁”2025年系列国际交流项目首场授课活动。本次活动由北京市文物局主办,清华大学学生处、北京市文博发展中心、清华大学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北京市对外传播交流中心、清华大学学生会共同承办。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五所高校老师和国际国内学生代表、“京彩文化”项目学生代表等100余人现场参与。 “跨越文化的桥梁”系列国际交流项目,旨在通过“授课、研讨、考察、实践、展示”“五位一体”的创新设计,为中外学生搭建沉浸式感知中华文明的平台。北京市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一级巡视员王翠杰在致辞中指出,在项目各项活动中要以文化为纽带,搭建“文明互鉴之桥”,以博物馆为依托,搭建“青年成长之桥”;以协作为基石,搭建“校地联动之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跨越文化的桥梁”连接历史与未来、传统与创新、中国与世界。 授课环节,刘超英理
资讯 | 2025年中国传媒大学Global Day国际文化节成功举办
(通讯员 尹梦 摄像 SIEA中外学生交流协会)由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境外学生事务中心)主办、中外学生交流协会(SIEA)承办的2025年Global Day国际文化节于5月28日在“大阅城”南广场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以五感之窗——打开感知的国际文化节为主题,带领中外师生开启了一场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到触觉的多重感官文化探索之旅。为打造留学北京品牌、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了重要力量。【多元文化汇聚 打造校园地球村】本届文化节吸引了来自我校马来西亚、泰国、坦桑尼亚、俄罗斯、阿根廷等24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学生参与。中外师生齐聚“大阅城”南广场,共同绘制了一幅生动多彩的世界文化地图。从艳阳到日暮,活动现场始终洋溢着欢乐的氛围,音乐、色彩、香气与欢笑交织,为校园注入蓬勃的青春活力。【舞台艺术绽放 奏响文明交响曲】活动现场人头攒动,主舞台区成为世界文化展示的璀璨窗口。开场舞《Waka Waka》以热情奔放的节奏点燃全场;印尼学生深情演绎民歌《Indonesia Medley》,诉说思乡情怀;中国古典舞与茶艺《茶香》完美诠释东方美学意境;阿卡贝拉清唱、清华大学二十四节令鼓等多元表演轮番登场
学界新知|我院举办 “用于现代故事讲述的多媒体和人工智能”主题讲座
(通讯员孟瑞嘉 摄影卫思琳)为深化学生对智能媒体的认知,探究现代媒体运用多媒体与人工智能辅助报道的实践路径,明晰智能工具对媒体行业的变革性影响,5 月 27 日,国际传媒教育学院成功举办 “用于现代故事讲述的多媒体和人工智能”主题讲座。美国密苏里大学 Gordon Dickson 副教授受邀担任主讲嘉宾,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副院长唐妮娜、密苏里新闻学院环球交流项目中心合作项目部主任章于炎等出席活动,学院 2024 级传播学专业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讲座伊始,唐妮娜副院长和章于炎博士围绕讲座核心内容进行导引,明确本次学术讲座旨在帮助学生们了解智能媒体技术在美国新闻中的应用,以拓展视野,明确学习方向。Gordon Dickson 以多元视角开启讲座。首先,通过详实案例,从大型媒体集团、中型地方媒体及小型媒体机构切入,运用视频演示、图片解析等多种形式,呈现出了不同规模媒体在多媒体与人工智能应用层面的发展现状与实践差异。然后,他聚焦密苏里大学新闻编辑室,展示了该校多媒体新闻教学体系架构及优秀教学成果,为在场师生提供了国际先进传媒教育范式参考。值得一提的是,在互动环节,他别出心裁地将真实摄影作品与 AI
境外学生 | 境外学生事务中心组织境外学生赴水长城开展国情文化教育活动
(通讯员 郭玥鑫 摄影 谢浩然)为增强国际学生和港澳台侨学生对中国国情与传统文化的了解,2025年5月24日,境外学生事务中心组织我校来自多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学生前往怀柔区水长城景区开展国情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活动当天,学生们首先攀登水长城主线步道,亲身感受长城的雄伟壮丽与历史沉淀。在体验过“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情后,大家前往当地农家乐,品尝地道的农家菜肴,感受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午餐后,师生们体验了惊险刺激的玻璃栈道,俯瞰群山与湖光交映的美景,随后乘坐游船畅游于碧波之间,在轻风微浪中进一步了解水长城的生态环境与人文历史。此次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对长城自然风貌与长城文化的理解,也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学生之间的交流融合。境外学生事务中心将继续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推动“行走的课堂”建设,丰富境外学生的在校学习与生活体验。
资讯〡我院2025届新闻与传播专硕毕业作品展映成功举办
(通讯员 李华英 摄影 陈思涵)2025年5月27日上午,国际传媒教育学院2025届新闻与传播(国际广播电视)专硕毕业作品展映“破界·共生”在21号楼一站式大厅开幕。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副院长唐妮娜、副院长唐培林、传播研究院副教授甘露、艺术研究院副教授贾佳、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院新闻与媒体系主任Deborah Wilson David女士、Andrew David教授、学院教师代表,以及参展毕业生出席本次展映开幕仪式。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副院长唐妮娜在致辞中对精心指导学生的专业老师们表示感谢,向同学们表示祝贺,希望同学们以此次毕业作品展映为起点,以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创新精神在未来讲好中国故事。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Deborah Wilson David女士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同学们在创作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作为导师她感受到两年来同学们的成长与进步,并为所有毕业生感到骄傲。学生代表刘毅洋同学发言称,本次展映凝聚了每一位创作者从作品策划、拍摄到后期制作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这些作品的产出离不开中外方导师的专业指导以及在学术、技术上提供的帮助,并代表全体同学向老师们表示衷心感谢。 本次
资讯|2025“互鉴·国际文博讲堂”首场活动成功举办
(通讯员:蔡静 摄影:韩峻巍)为加强学术交流,促进文明互鉴,提升文博人才国际化素养,拓展国际化视野,5月29日,由北京市文物局、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博物馆协会研究与交流中心主办,北京市文博发展中心、中传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共同承办的2025年“互鉴·国际文博讲堂”首场活动,在中国传媒大学学术中心成功举办。 活动以“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与未来趋势”为主题,围绕数字技术如何赋能藏品展示、教育普及与文化传播展开探讨,与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主题同频共振,旨在搭建中外文博领域对话平台。活动以线上线下方式同步开展,北京市文物局系统优秀人才代表、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国内优秀学生代表及“京彩文化”相关高校学生代表等共计300余人参与。北京市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一级巡视员王翠杰致辞 活动开幕式由北京市文博发展中心主任曹秋月主持。北京市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一级巡视员王翠杰在致辞中系统阐述了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意义。她指出,当前数字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构博物馆的功能边界——从“文物仓库”到“活的文化实验室”,从“静态展陈”到“动态交互”,博物馆的未来已与数字技术深
资讯 | “粽香“传”情·文脉相承”--我校国际学生与港澳台侨学生共庆端午
(通讯员 尹梦 摄影李可欣 李晓莹 俞瑞锦)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5月30日下午,境外学生事务中心在21号楼一站式大厅成功举办“粽香传情·文脉相承”端午节主题活动。来自泰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韩国、匈牙利和布隆迪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名国际学生及港澳台侨学生齐聚一堂,通过沉浸式体验感受端午文化的独特魅力。活动现场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活动伊始,主持人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向同学们介绍了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在实践环节,学校食堂师傅现场演示了传统粽子的制作技艺,从粽叶的挑选、糯米及馅料的填充到粽绳的捆扎,每个步骤都细致讲解。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围拢在师傅周围,认真学习包粽子的技巧。动手体验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同学们纷纷尝试制作咸甜不同口味的粽子。虽然初次尝试制作出来的粽子形态各异,未达到“标准要求”,但大家还是纷纷用手机记录下这些充满趣味的瞬间。“这是我第一次亲手包粽子,中国的传统节日太有意思了!”来自泰国的汉语进修生兴奋地说,“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仅学会了包粽子,更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境外学生事务中心负责老师表示,此次活动是学校“文化浸润”的重
通知公告
MORE>>
19
2025-06
中国传媒大学2025年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招生计划及专业培养说明
28
2025-05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2025年外国硕士学位研究生自主招生简章(第二批)
08
2025-05
境外学子〔2025〕6号 关于开展“青春筑梦想 科技创辉煌”港澳台学生主题征文活动的通知
14
2025-04
2025届港澳台侨优秀毕业生公示
03
2025-04
2025届港澳台侨优秀毕业生评选通知
研学动态
MORE>>
精准表达,高效沟通|国际传媒教育学院举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讲座
2024-12-10
港澳台侨学生|境外学生事务中心举办2024秋季读书周总结会
2024-12-09
国传有为——学生学术成果展示
2024-02-23
科研训练系列讲座:阅读学术文献,铺就学术之路
2024-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