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任天威 )10月30日下午,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境外学生事务中心)召开了2023年夏季学期实践教学总结会暨实践教学工作研讨会。本科生院院长王晓红教授、北京市文物局文博发展中心主任曹秋月、 平谷区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孙靖、密云区溪翁庄镇副镇长杨承桥、北京庭园印象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洋出席会议,国际传媒教育学院班子全体成员和学院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金雪涛院长首先介绍了到场嘉宾,对校内外指导单位对学院实践教学工作开展给予的支持表达了感谢。她简要介绍了学院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情况、合作外方高校情况,围绕“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说明了学院引入资源搭建实践平台,在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和专业素养培育的基础上促进专业能力转化的基本路径
随后,唐妮娜老师对学院本硕的实践教学框架的搭建以及2023年夏季学期实践教学的具体安排作出介绍。她提到,学院秉持“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育人理念,针对不同本科专业和不同年级的课程模块与学习需求,主要从学术能力、实践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三个角度出发组织实践教学,形成了兼具专业化和国际化的、教学内容多姿多彩的夏季实践系列活动。
在此之后,几位具体承担了夏季实践课程的任课老师或负责老师以及学生代表分享了他们的课程设计和学习心得。
在跨文化沟通模块的课程案例分享中,外教Billy A. Torres从名词定义、教学目标、课程结构三个部分介绍了他所任教的《跨文化沟通基础》课程。他提到,设计这门课的初衷是因为他认为跨文化交流者不能止步于“知道”与他一起工作的人与他有着不同的习惯、目标和思维模式,而必须能够与他们合作,既不在对抗中失去自己的价值观,也不躲在知识的高墙后自我保护。传播学21级赵雨杉、22级汪艾宜两位同学分享了课程学习体验,本课程带给他们的不仅是沟通能力上的提升,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
金雪涛院长介绍了学院暑期组织开展的《中外双导师学术科研课题工作坊》相关教学情况,工作坊是以“PBL 教学法”开展的课题式学术科研工作坊,来自于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9所世界知名高校的11名学者围绕传播学、计算机科学、艺术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前沿话题,带领同学们分组学习,通过调研和解决真实复杂的现实问题来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思维、批判性思维、科学研究方法、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全方位提升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
参加该工作坊的2021级传播学王治沣同学展示了其小组针对数字时代算法应用及网络把关人的研究思考,认为工作坊的课题对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经过三周的学习,同学们的学术科研能力得到了实质性提高。
王娟副书记针对实践能力训练模块的顶岗实习工作进行了分享。北京市文物局为学院本、硕11名学生提供了为期40天的顶岗实习机会。本次实习是很多学生的“职场初体验”,同学们分别进入北京市文物局文物市场管理处、综合事务中心、文物交流中心、古代建筑博物馆、考古遗址博物馆等部门,参与文物保护、文博公共教育、文博相关宣传平台运营等工作,全面了解了北京文博系统,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21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李雨濛同学和大家分享了实习心得,她常与带教老师和学院老师沟通交流实习心得,因此能够更好的把所学知识和实习岗位结合,拓宽了知识面,为今后的生活寻找更多可能性。
韩峻巍老师对实践能力训练模块的《乡村调研与短片创编》课程进行了介绍。该课程落实“大思政课”理念,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开展。学生从内容产品创意到短视频制作进行了实操训练,全面提升了理论和实践能力。学生作品最后在中国新闻网、北京晚报、中国青年报网站等平台发表和播出。
21级广告专业张知言同学现场播放了小组作品,并讲述了小组采访与拍摄过程。她鼓励所有学生以“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实践感应时代脉搏”,走进乡村让我们能更好地读懂中国,也更深刻理解传播中国使命在肩。
分享部分结束后,到场的四位嘉宾进行点评。北京市文物局文博发展中心主任曹秋月称,学生的认真实习让他们看到了现在年轻人的朝气与理想,北京市文物局统筹安排实习学生的工作和文博知识的学习,通过规范的管理提升了实习学生的专业体验,希望双方合作更加深入持久;平谷区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孙靖希望通过与学校合作,帮助同学们把学习和实践扎根中国大地,未来通过将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的各项实践活动结合,形成政产学研间的多元互动;密云区溪翁庄镇副镇长杨承桥赞赏高校与地方的联动,希望学院能与当地学校结对子助力乡村振兴,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北京庭园印象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洋表达了对于深入政、校、企多方合作的期待。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王晓红教授总结讲话。她首先肯定了国际传媒教育学院组织实践活动的用心、用情、用力,充分调用了学校和学院各种国际和国内资源让学生得到了实践锤炼。她提到,当下的大学教育应该锻造学生的“智性”、激活和保有学生的“灵性”、不断涵养学生的“德性”。因此,教育者应在宏观上秉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在微观上优化培养方案的制定,将教学设计与育人实践充分结合,最终赋能学生成长。
学院将会进一步融合校内外、国内外资源,持续丰富实践课程和实践活动内容,培养复合型国际传媒人才,让学生在得到充分成长锻炼的同时,也收获实践学习的快乐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