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丁诣涵 摄影 丁诣涵)4月23日上午,作为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重要学术交流活动之一,由中国电影博物馆主办的《全球化视域下电影的合作交流与情感共振》国际学术沙龙在中国电影博物馆多功能厅成功举办。中国传媒大学师生代表应邀出席,围绕电影全球合作与中国故事国际传播,与来自中、德、法、尼、荷等国家的电影专家展开交流。
沙龙由中国电影博物馆副馆长刘军主持,来自不同国家与机构的嘉宾围绕“全球化电影文化的合作与交流”“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在研讨交流环节,德中文化交流基金会主席张彧分析了中德电影合作前景,尼泊尔国际电影节主席K.P. Pathak分享了中尼影视合作实践经验与丰硕成果,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范小青则探讨了韩国国家形象的影视传播策略等内容。
在互动环节,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吴方思雨就中国影片出海的创作挑战向北师大张燕教授进行提问。张教授表示,电影出海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与创作内容深耕,思考如何在尊重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在文化转译的同时实现面向海外观众的情感共振。
中国传媒大学参会学子在活动现场认真聆听、积极提问,不仅了解了当下电影全球化发展的前沿动态,同时深刻体会到了电影在促进文化理解与情感共振中的独特力量。“此次沙龙不仅开阔了我的国际视野,也让我意识到作为未来传播者的责任与使命。”参与学生代表表示。
沙龙结束后,中国传媒大学学生与中国电影博物馆副馆长刘军合影留念。
此次学术沙龙不仅是一次多元文化的汇聚与交流,更激发了青年学子对中国故事全球表达路径的深入思考,为中传学子提供了走进国际传播一线、感受文化自信与全球共鸣的宝贵机会。未来,中国传媒大学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全球电影文化交流,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的青年传播人才,助力中国电影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