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蔡静 摄影 翠花)6月24日,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主办的“AI+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建设研讨会”在中传学术会议中心召开。来自美国密苏里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及业界代表与会,共同研讨人工智能驱动的国际化课程重构路径。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副院长唐妮娜主持会议。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院长金雪涛首先致辞,她介绍了中国传媒大学与密苏里大学的教师及管理团队围绕“AI伦理+AI工具+AI应用”推进课程重构的基本路径,指出本次研讨会是落实学校“人工智能行动计划”的关键举措,通过研讨与互学互鉴,学院将进一步完善“AI+育人体系”。美国密苏里大学副院长弗里茲·克罗普(Fritz Cropp)随后致辞,他表示美方非常赞赏并将继续投入师资力量,支持人工智能课程的引入,致力于培养适应未来数字化时代的传播人才,并期待本次研讨成果丰硕。
随后,美国密苏里大学国际项目负责人章于炎博士围绕“AI技术视角下中传-密苏里传播学合作办学本科专业育人路径优化”主题,分享了将AI工具深度融入教学的经验。他特别强调在师资、教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持续增加投入,对引导学生充分认知和使用AI分析与创作工具、培养学生技术能力与伦理意识并重的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邮电大学国际合作处处长王尧介绍了该校智能技术赋能人才培养的实践,重点展示其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跨国智能学习系统。该系统已覆盖电子信息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全流程教学环节,实现个性化资源推送与学情监测。
中国网球公开赛首席品牌官吴雅南结合体育营销实战案例,强调AI应定位为辅助工具而非决策主体,呼吁破除“工具恐惧症”。她展示了AI用户分群、政策追踪、营销链路整合等应用场景,提出营销人才需建立与AI协同的“双打思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杜智涛教授以“AI时代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探索与实践”为主题,系统介绍了学院建设的“AI赋能新闻传播专业能力建设”系列工作坊和“AIGC赋能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人才课程”,提出面对新时代挑战,需要推进科教融合的立体育人模式。
随后,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王建跃围绕“融通·互鉴·共生——首都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国际化路径探索”主题,分享了师范院校通过AI优化教学服务的实践经验,提出需要大力推进专业交叉融合、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高端平台,以AI赋能国际化课程和科研讲座,并将设立“跨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辅修专业”,推进创新。
西交利物浦大学严军琦教授以体育传播生态为例,提出人工智能正从静态数据分析工具升级为动态生态系统的解码引擎。他指出,未来人才需掌握“生态系统思维”与“人机协作领导力”,才能驾驭AI驱动的复杂传播格局。
与会专家达成共识,指出AI时代中外合作办学需实现三大突破:打破学科界限开设复合课程;共建跨国AI教学资源平台;将前沿需求融入AI教育框架。本次研讨会标志着学院AI课程建设正在走向深入,为培养兼具技术应用能力与国际理解力的传媒人才奠定了基础。